首页 > 探索发现 > >正文

山西晋中:为非遗保护添“火”力 让文化生态增魅力

来源:央广网2023-01-31 18:58:07

发布的公告(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央广网晋中1月31日消息 今天,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其中,山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榜上有名,正式跻身“国家队”。

砥砺奋进十三载,从2010年获批设立,晋中始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聚焦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两大主题,精准谋划、全力实施,全面完成了近期和中期建设目标。风正扬帆再出发,如今的晋中正锚定更长远的规划,展示着文化生态的新魅力。

俯瞰平遥古城(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盘棋”推动 让保护区建设“跑”起来

晋中将保护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性工程,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全过程贯穿到文旅、生态、城建、脱贫等9个专项规划中,同时,布局农耕文化带、晋商文化廊、节庆文化圈和方言文艺区四大重点区域,逐年敲定工作任务,清单化推进实施,节点化督导落实。

在工作推进上,晋中成立由市长挂帅的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独立管理机构“晋中市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中心”,11个县(区、市)全部成立领导小组,所有村庄全部配备文管员,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盘棋”格局。

要跑出加速度,少不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截至目前,中央和省累计下达资金5882.7万元,其中保护区建设资金4213万元、重点项目和传承人补助资金1669.7万元,全部用到实处、见到实效。此外,晋中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与非遗相关资金,打捆投向保护区建设,市县两级累计投入52亿元,引导社会投入28.9亿元,有力保障了保护区建设推进实施。

如今,1036平方米的保护区综合展示馆已拔地而起,太谷广誉远中医药博物馆、平遥牛肉博物馆等已成为晋中非遗展示的亮丽窗口。

祁县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央广网发 叶娴豆 摄)

“见人见物见生活” 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享誉海内外的晋商故里,晋中文化厚重、底蕴深厚。截至目前,晋中市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由保护区创建之初50项增至929项,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由106人增至1388人。平遥推光漆器、晋商文化、左权民歌、广誉远中医药、中国社火之乡、祁县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已成为当地享誉海内外的六张“名片”。

为进一步擦亮非遗“底色”,晋中不断为传承“固本强基”。近年来,累计建成国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40处,以“介子割股奉君”“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介休绵山、和顺天河山等景区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四级文保单位由937处增至1067处,其中国保单位由44处增至69处,总量位居全国第5。

非遗的生命在于“使用”。在传承与保护中,晋中不断深挖非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价值。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入选黄河非遗之旅;祁县玻璃、太谷饼等10余个品牌,近10年总产值达510亿元;左权麻田文旅特色小镇、和顺醋业小镇等项目带动了当地4万多名群众增收致富。

王家大院(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践创新 让传承保护“强”起来

平遥古城是山西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晋中统筹古城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文化遗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保护古城内原住民和原生态,打造了平遥牛肉、推光漆器、老陈醋三大特色非遗品牌,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历久弥新。

同时,晋中把非遗等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非遗保护传承空间。《又见平遥》《太行奶娘》等20余部优秀舞台剧目精彩上映;“全民文化活动季”“十台大戏闹新春”等非遗演出点亮了群众文化生活。

在这个春节,“晋中非遗过大年”“平遥中国年”等主题活动在晋中大地轮番上演,异彩纷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非遗也正在这片热土“活”起来、“火”起来。

标签: 平遥牛肉 生态保护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