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发现 > >正文

世界新消息丨跨越“三十五岁就业门槛”,期待各界合力

来源:中关村人才协会2023-04-17 07:53:50
“世界的中关村,人才的地球村”。中关村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和全国第一个人才特区,中关村人才协会一直致力于促进高技术人才生态建设为己任。 “会员是协会的会员,协会是会员的协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桥梁、枢纽和平台的功能,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进程中,共建共享“中关村智慧、中关村方案”,共谋共建全国各地高技术人才生态,我们携手共进 本文转载自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公众号赵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本文节选自4月14日光明日报

▍是认知偏见,还是职场优势

光明日报:近日,“35岁就业门槛”现象再次引发关注,破除求职就业中对年龄的不合理限制呼声强烈。在您看来,35岁以上的求职者在职业发展中具备哪些优势,又可能面临怎样的难题?


【资料图】

赵忠:我们一般把16岁至60岁这个年龄段的群体称为劳动年龄人口,其中24岁至54岁的群体又被称为“壮年”或“核心劳动年龄人口”。35岁左右的群体年富力强,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是很多单位的中坚力量,在员工队伍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同时,35岁左右的群体不再是新员工,他们的职业表现会受到更为严格的审视。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也处在一个关键节点,开始出现分化:部分员工能继续进步,部分员工进入职业发展相对稳定期,也有员工面临职业转换,或者职业发展出现下滑趋势。另外,来自职场和家庭的压力通常会交织在一起,加重了他们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年龄缘何成为就业门槛

光明日报:35岁年龄限制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您认为这道“门槛”为何存在,其内在原因有哪些?

赵忠:给求者设定年龄门槛,受到制度、资源和技术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从制度方面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健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还不够完善,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包括年龄在内的一些限制条件。从人力资源数量来看,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选择面较广,劳动者处于被选择的位置。同时,随着产业革新与技术迭代,人力资本折旧率不断加速,一些劳动者确实在技能、培训、学习等方面存在不足,职场竞争力未能随年龄增加而提升,这种现象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尤为常见。

▍招聘标准当因时而变

光明日报: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趋势性变革,唯有适时而变,才能顺应潮流。这种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这道年龄“门槛”又会对个人、单位、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赵忠:当前,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状态正在发生转变,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4000多万。用人单位会面临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劳动者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会逐步上升。

与此同时,劳动者的教育、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都有了显著提升。教育时间增加使得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推迟,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提高客观上为劳动者延长工作年龄创造了条件。这两方面的影响使我国劳动群体的平均年龄不断增大。

科技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在持续增加。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会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当供求双方存在错配时,就会出现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通过年龄限制来满足招聘需求最多起到扬汤止沸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跨过这道“坎”要他助更要自助

光明日报:据悉,一些省份已将公务员考试部分岗位年龄从35岁以下调整为40周岁以下,为就业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您怎么看?从个人、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层面来看,如何跨越这道“坎”,为就业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赵忠:用人单位应该改变在年龄等方面“一刀切”、增设就业门槛的用人方式。要把自身发展目标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统筹考虑,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适时调整招录、培训和激励员工的策略,增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向心力,创造良好、公平的就业环境。

对个人而言,无论身处怎样的人生阶段,都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才是提升人力资本竞争力的关键。还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打造适应高质量发展、新业态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终身教育制度。当劳动者不断更新技能,就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年龄增长、技能老化和人力资本折旧造成的职业发展受阻等现象。

人才政策研究|人才战略研究

人才管理经验交流

→如何成为会员

http://www.zta.org.cn/about.php?id=37

→了解协会更多信息

www.zta.org.cn

扫描上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标签:

下一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