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发现 > >正文

海峡环保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_世界观焦点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2023-04-25 02:26:05

海峡环保(603817)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存量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率融合发展格局。


(相关资料图)

(一)经营成果分析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58.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6%;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04,466.7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3%;实现利润总额17,493.6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4,794.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343.3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80%。

(二)主营业务产销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污水处理量40,156.5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实际结算量41,744.3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35%;垃圾渗沥液处理量96.8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41%,实际结算量96.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50%。

(三)主要工作总结

报告期内,受污水处理服务费拨付时间滞后影响,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入较上年同期减少较大。面对多重环境因素叠加影响,公司在开拓业务的同时也积极向内探求,一方面通过创新机制、管理协同、组织优化,激发活力,提升人均效能;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节能降耗、标准化管理,降本增效,实现精益管理。

1.聚焦智慧运营,着力打造生态品牌

公司积极推进“智慧水务”建设,自主研发的海环智慧污水处理运营管理平台已完成对所有所属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平台基础信息、历史数据的梳理、导入并上线使用;以寿光市西城污水处理厂为依托,开发活性污泥工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曝气、碳源及PAC药剂投加的精准控制;以洋里污水处理中心为依托,开发化学除磷药剂投加精准控制系统与SV30自动监测系统,以系统性智慧化管控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2.聚焦产能提升,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公司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成功中标漳浦县绥安工业区大南坂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BOT项目,扩宽业务版图,进一步巩固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领域领先地位;凭借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受托运营日处理规模5万吨、出水水质执行地表水准III类标准的寿光市西城污水处理厂;福州市连坂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及福州滨海新城空港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主体结构施工进度超70%、设备到场进入安装阶段;晋安区连江北城市管理综合体PPP项目基础施工进度过半;漳浦县绥安工业区大南坂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工程BOT项目主体结构施工进度过半;泗阳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工程主体施工完成60%以上。

3.聚焦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峡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始终专注自主创新,主要科研项目“膜生物反应器中PVDF膜修复再生与延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已完成现场小试试验、第一阶段中试试验的膜修复再生工作,“污水处理厂除磷药剂与投加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完成新型除磷药剂中试结题评审验收,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取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0项。

4.聚焦管理变革,着力破解发展制约

公司紧贴厂长岗位人才需求,联合内外部专家人才开发原创课程,顺利创办厂长效能提升训练营;探索培养复合型会计业务人才,自主开发上线“业财融合人才培养项目”课程,通过现场课堂授课及沙盘模拟方式让财务与业务“零距离”;构建安全管理条线人才配置与培养方案,开展安全管理人才盘点、能力提升与考核认证工作;全面升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实行绩效考核改革,面向试点部门建立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组织绩效考核优化方案;搭建形成业务标准化体系、智慧系统标准化体系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方面内容的实施框架。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分类

公司主要从事污水处理业务,在特许经营区域范围内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运营、管理及维护。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3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公司所处行业属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大类下的“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代码:D4620)。

(二)行业产业链

污水处理上游主要包括各类污水处理设备、污水排放管网、污水处理药剂、水质监测设备以及污泥处理设备的生产制造;中游主要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及运营;下游是污水处理末端市场,主要是指中水回用、污泥处理以及污水排放等后续环节。

(三)行业特点

1.周期性

基础民生行业需求稳定,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敏感性相对较低,盈利能力受能源、基础性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性影响较小,其主要周期性体现为投资建设的周期性。污水处理设施作为某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要满足该地区一定时期的需要,适当超前建设。当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其污水处理能力出现饱和迹象时,通常会按照远期规划目标(一般为10年-20年)对现有产能进行改扩建或是建设新的污水处理设施。

2.区域性

行业区域性较为明显。因管网具有不可移动性及不可替代性,污水处理企业只能在其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的范围内开展业务。因而一个城市排水业务发展受制于该城市城区及城市规划发展区域。

(四)行业准入及壁垒

1.政府授权

水环境治理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依法实施特许经营。对于想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而言,取得包括特许经营权等在内的政府批准及授权是从事相关业务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特许经营授权通常有排他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行业具有明显的区域专营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他潜在市场竞争者进入的难度。

2.地域壁垒

行业发展受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排水设施与服务辖区一旦确定,投资运营商在服务辖区市场上的经营与占有率便具有支配性,因此该行业长期以来都具有显著的地区垄断性。被授予污水处理等排他性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当地具有突出优势,对于拟跨地区竞争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准入难度。

3.资金壁垒

作为高度资本密集型行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服务结算价格受到政策管制,处理量也难以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造成此类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对于拟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有较大的资金壁垒及融资能力要求。

4.技术壁垒

污水处理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技术范围涉及工程建设、材料学、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工业自动化等多个专业领域。随着我国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监管不断趋严,各地政府及其下属部门都极为看重水处理企业既往业绩及技术实力,过硬的技术经验成为了水处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门槛。水处理企业必须具有同类或同性质的水处理项目的成功服务经验、具备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拥有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才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新项目。

(五)行业发展现状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1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为625.08亿吨,污水年处理量为611.89亿吨,污水处理率97.89%。全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078.76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国城市共有污水处理厂2,827座,污水处理能力20,767万吨/日。2021年全国县城污水排放量为109.31亿吨,污水年处理量为105.06亿吨,污水处理率96.11%。全国县城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60.91亿元。截至2021年末,全国县城污水处理厂数为1,765座,污水处理能力3,979万吨/日。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水处理业务

水处理业务覆盖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治理、村镇农污治理、垃圾渗沥液处理,采用自主投资、BOT、TOT、PPP、BOO、OM模式运作,项目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江苏省、山东省、安徽省。公司投资运营30座污水处理设施及3个村镇农污治理项目,设计处理能力约为199.51万吨/日,已投运产能约为132.18万吨/日。公司承接的污水处理设施接收来自泵站或调节池收集的各类污水,通过格栅、沉砂池等设备设施进行一级处理,去除污水中的较大悬浮物和固体废弃物;通过微生物新陈代谢及沉淀分离实现二级处理,降解大部分污染物并沉淀活性污泥;后经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滤池、膜技术等深度处理工艺,进一步去除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污染物并最终达标排放。对于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公司通过自建设施及外运处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二)固废业务

公司固废业务覆盖固废产业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采用自主投资、PPP模式运作。公司投资的渣土及建筑垃圾处置项目,主要收纳来城市旧城改造中建筑物或构筑物拆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经分拣、破碎、筛分,形成再生骨料,制成透水砖、河道护坡砖等绿色再生建材产品或是用作地面铺设的基础材料,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公司投资的垃圾收转运项目、厨余垃圾处置项目、大件垃圾处置项目、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协同处置项目通过对收纳的各类城市固体废物根据其特性有针对性地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工艺方法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

(三)综合技术服务

综合技术服务涉及智慧运营、环境监测等领域。公司整合国内、业内优势资源,组建科技型技术服务企业,培育轻资产发展引擎,对外输出环保设备系统集成和智慧水务系统技术服务;自主投资成立专业环境监测机构,为公司及其他检测需求企业提供“水和废水”、“固体废物”、“土壤和沉积物”、“环境空气和废气”、“水处理剂”、“噪声检测”六大领域检测服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评定的AAA级信用企业,凭借卓越的综合实力,荣登“2021年度福建环保企业百强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运营管理优势

公司始终专注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及维护,多年来沉淀积累了丰富的专业运营管理经验,着力打造“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商业模式。公司遵循精细化、智能化、资源化原则,通过对污水工艺全流程分析,提高运行稳定安全调控;通过污水处理数学模型应用,实现污水处理低能耗运行;通过工艺参数优化调整,形成不同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优化导则;通过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创新高效脱氮除磷工艺技术;通过云平台的分布式数据采集,实现关键生产指标的自动采集、实时监测及智能预警。依托丰富的运营经验与强大的管理运营体系,公司现拥有国家“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环境服务认证一级”、“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环境服务认证一级”、“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运营服务环境服务认证一级”运营资质并取得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等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曾先后荣获“全国减排先进集体”“中国水业最具社会责任投资运营企业”“中国水业最具成长性投资运营企业”等荣誉称号,下辖的污水处理项目在首届“双百跨越”污水处理标杆比选活动中力夺运营管理领域的“关键环节精确控制标杆污水处理厂”“信息化集成标杆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标杆污水处理厂”三项标杆,全资子公司山东寿光海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被山东省城镇供排水协会授予“2022年山东省城镇排水工作先进集体”。

(二)产业链整合优势

公司紧抓行业发展机遇,在保持主业经营及投资优势的同时积极响应环境治理需求,充分发挥技术和市场的协同效应,有效整合公司控股、参股企业的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优化价值链。经多年来不断开拓,公司业务从单一的污水处理,逐步覆盖垃圾渗沥液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环保检测、渣土及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弃物处置、生活垃圾收转运、大件垃圾处置、厨余垃圾处置及垃圾焚烧协同处置等领域,着力打造多门类、跨区域的环境治理服务平台。

(三)人才及技术优势

公司立足产业基因,以科技创新积极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高标准建设科创平台、高质量推动科技攻关、高水平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发力,全面增强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力度。一是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功搭建“福州市第八批专家工作站”、“福建省第三十三批省企业技术中心”并与权属企业江苏海峡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同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二是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际,持续发掘技术需求,重点发挥公司在水处理领域的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借助产学研互融互通的合作模式,联合攻克“卡脖子”难题;三是持续推进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累计取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0项并将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有效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466.7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3%;实现利润总额17,493.6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4,794.0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357.5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80%。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格局

当前,环保产业的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从供给端看,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和环保企业上市高峰期已经过去;从需求端看,经济和人口增速着陆,城镇化率已超60%,环保产业发展空间日益清晰。与此同时,企业竞争加剧,企业间业绩分化明显,资本市场关注度也有所降低。

(1)整体格局:由过去水务独大变得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环保市场的需求。同时,国资和民资环保上市公司明显分化:国资企业重资产、倾向多元化经营、多从事传统环保业务;民资企业倾向于专业化、以产品和服务为主要业务、技术创新性更强。国资和民资环保上市公司凭借各自优势,各司其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2)竞争格局:在地域分布方面,整体呈现政策性聚集、市场聚集、产业资源聚集的特点;在业绩方面,国资环保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较大,相应的营收绝对值更高,而民资环保上市公司增长率分化明显,增长率整体稍高于国资企业。

2.发展趋势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1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7.9%、96.1%和62%,相较于城市和县城,建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202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2〕1932号),方案有望进一步释放乡镇地区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或将具有旺盛的应用需求。

(2)小流域治理是污水治理行业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具有系统性强、单体项目投资大等特点,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才能取得预期成效。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4部委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建城〔2022〕29号),要求到2025年,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治久清;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同年9月2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公示》,第一次对全国县级城市的黑臭水体状况进行了公布。政策层面利好的不断释放为生态缓冲带、生态护坡、人工湿地和底泥清淤等技术开辟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3)我国水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匹配性差,工业领域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偏低,水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刚性约束。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将污水近零排放科技作为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技术路径。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委印发的《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信部联节〔2022〕72号)也将“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作为强化工业用水开源节流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家政策和资源瓶颈的双重约束下,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仍有提升空间,软化预处理、膜分离、蒸发结晶、深度脱氮除磷等技术及相关装备、药剂、微生物菌剂等是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扎根福州、辐射全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环境系统的治理与提升为己任,以“综合服务引领+细分领域领先”为目标,秉持“产品+服务”的经营方针,围绕环境治理需求,深耕水治理主业,积极巩固拓展固废处置领域,充分发挥专业运营管理、产业协同发展、区域政策支持等核心竞争优势,构建以产业运营为主体、环境咨询与产业投资为两翼的战略格局,采用“系统规划、综合服务”的商业模式整体介入各个新兴片区的环保市场,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环境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国内知名、业内领先的区域环境综合服务提供商。

(三)经营计划

1.坚持战略定力

锚定战略目标,坚持轻重并举。精耕优势区域环保市场,抢抓水处理板块投资机遇,捕捉固废处理领域市场动态,推进区域内市场连片开发,横向拓宽产业圈;深耕轻资产管理输出,关注主业上下游合作商机,稳健实施战略性股权投资,纵向延长产业链。

2.坚持长期主义

夯实内部管理水平,规范持续发展。深入优化集团化组织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积极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式,从治理体系、制度体系、风险控制、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升管控效能,严格执行全面预算,强化财务动态监测和投前投后评估管理,行稳致远,面向更广阔的蓝海找准机会、做好布局、拓展空间。

3.坚持市场导向

推动纵向产业突破、横向业务延伸、资产转型升级的产业结构,不断巩固传统优势,同时着眼于智慧化服务类轻资产运营领域延伸,打造“系统工艺包”和“系统服务包”两种独具特色的“一硬一软”业务模式,在环保领域中发挥更大作用,着力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4.坚持绩效指导

聚力发展大局,坚持价值创造。强化岗位价值评估体系,绩效薪酬与价值贡献良性战略互动,激动人力资源活力;优化考核管理体制机制,战略目标与绩效考核深度衔接融合,发挥最佳管理效能;用活用足薪酬激励工具,深化工资由“分”到“挣”的价值分配导向,撬动提质增效出佳绩。

5.坚持党建引领

以“强党建”引领“强发展”,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建是根本保证”的理念,把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以实际工作成果检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成效。

6.坚持数字赋能

智慧化赋能环保业务,持续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实现产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更好地适应行业新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7.坚持创新驱动

围绕“双碳目标”、节能降耗与技术积累,推动应用型技术的研发,实现技术创新助生产,开展碳排放核算与低碳技术研究、精确加药与生产药剂优化、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PVDF膜延寿、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除磷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研究等项目,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差异化产品。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报告期内,结合公司所处环境及公司自身业务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行业监管与政策性风险、行业特有风险、业务特点导致的风险三个方面。针对可能面对的风险,公司已明确应对措施,将加强对风险的管控,保障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1.行业监管与政策性风险

公司聚焦于环境保护领域,所处水环境综合治理行业对国家产业政策依赖性较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企业的发展速度、产业规模、产业周期与国家的环保立法标准、政策引导、强制力度、法律成本与经济成本等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水环境综合治理行业正由政府高度垄断转变为逐渐开放的市场化发展,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将是未来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方向。随着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行业管理体制与监管政策可能出现一定的变化与调整,这对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将带来影响。为此,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不断加强对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研究、分析,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前景向好的环境服务产业。

2.行业特有风险

(1)价格调整受限风险

污水处理企业因执行新政策、新标准而导致运营成本上升,有权就此向当地主管部门申请获得合理的补偿,并适时提出对处理单价予以适当调整。但价格调整需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成本监审并履行一系列审批程序。因此,单价调整周期长,企业可能面临运营成本上升而结算单价未能及时得到调整导致效益下滑的风险。为此,公司将密切关注成本上升对公司效益的影响,及时启动并高效推进价格调整申报及补偿申请工作,强化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

(2)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公司通过签订污水处理项目运营服务特许经营协议的方式,在约定范围内提供污水处理服务并获取服务费用。公司与特许经营权授予方存在污水处理服务费结算周期。受财政预算、拨款时间、结算流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期末会形成数月的应收账款。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规模相应扩大。虽然公司客户主要为政府及及其附属机构、国有企业,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可能性较小。然而倘若结算周期延长,可能造成公司短期现金流紧张,银行借款及相应的财务费用有所增加。为此,公司制定针对性的款项催收奖励措施,不断规范并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且取得一定成效。未来,公司将积极与特许经营授予方、财政局等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降低坏账损失风险。同时,积极探索融资的新方法、新途径,缓解资金压力,保持公司稳健经营。

(3)特许经营权变动风险

公司从事的污水处理业务属于公共事业,按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需以签署特许经营协议的方式获得业务经营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权。公司与政府部门签署的特许经营协议中对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将可能导致特许经营权被取消或提前终止特许经营权协议,使公司经营受到不利影响。此外,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特许经营期限届满终止或者提前终止,对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继续采用特许经营方式的,政府部门将重新选择特许经营者。虽然《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明确约定“因特许经营期限届满重新选择特许经营者的,在同等条件下,原特许经营者优先获得特许经营”,但公司仍存在上述特许经营期限届满后,无法继续取得特许经营权的风险。为此,公司将在特许经营期限届满前积极与特许经营授予方积极沟通协商。

(4)产能利用率下降导致整体利润率下降的风险

根据污水处理行业的惯例,污水处理设施一般需根据当地城市规划预计的未来几年的污水排放量适度超前建设,以满足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地处新建区域的污水处理项目存在运营初期水量不足的情形,在进入运营期后并不能满负荷生产,项目虽有结算保底水量,但短期内仍会使公司总体污水处理设施的产能利用率下降,造成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及整体利润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为此,公司将密切关注项目所在地经济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经营管控,做好项目投前分析,通过构建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来提高项目收益率,在合规运营前提下降本增效,保持公司持续稳健经营。

3.业务特点导致的风险

(1)流动性与偿债风险

污水处理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固定资产投入大、流动资产占比低的特点。公司虽然具备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来源,但由于公司仍处于成长期,公司新拓展(含对外收购、正在建设)的项目仍面临较大的融资需求,债务规模可能会攀升,负债规模的提高将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公司将全面系统规划资金需求,探索多样化融资方式,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资金统一调配作用,满足资金需求,节约资金成本。

(2)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固废业务及其他技术服务业务由市场定价,价格受宏观经济及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较为显著,营业收入波动较大;竞争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致相同,市场份额争夺激烈。为此,公司将着力增强市场开发及销售能力,及时调整经营模式,积极培育重要客户资源,保证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3)业务拓展风险

随着环境治理服务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并购重组加剧,优质项目资源减少且项目亦趋于中小型化,收购难度及成本均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务扩张的速度。为此,公司将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在做深做透做优现有主业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市场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时跟踪市场信息,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决策控制,提升项目风险管控力度,积极寻求项目拓展新途径。

(4)PPP业务模式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公司一直积极探索环境保护领域的PPP业务模式,但由于我国PPP模式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政策环境及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新兴业务模式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仍存在不确定。首先,PPP项目的融资成本及融资额度受银行信贷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其次,PPP项目运营期限较长,法律政策环境、市场情况等可能发生变化,面临着服务价格、资本支出或运营成本上升等风险,导致运营经济效益低于预期,经营效益存在不确定性。为此,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变化,审慎甄别项目风险,选择低风险的优质投资项目。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捷昌驱动(603583.SH)发布2022年度业绩,净利润3.28亿元,同比增长21.18%,拟10派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