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发现 > >正文

天天快讯:六年守护,促进文昌阁老街新蝶变

来源:长沙晚报2023-06-28 08:59:32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宁莎鸥

“这条老街上的每一处文物保护点都有它的历史故事,它们见证了老长沙的烟火生活气息,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传承,服务好群众街坊。”陈利霞告诉记者。六年前,她来到开福区湘雅路街道文昌阁社区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初到文昌阁时,这片人文荟萃、古韵悠悠的宝地就让她沉醉其中,为此她主动探索老旧小区中历史文物和民生幸福的平衡,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辖区破与立、古与潮共生。

改建展馆、找寻记忆,以赤子之心让文化创新融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位于十间头巷任理卿公馆的文旅融合服务展馆,古色古香的阁楼里不仅可以看到文昌阁八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的文化故事,还有明清时期湖南历代状元挂画、长沙传统文化刺绣周边以及文昌阁文旅手册等等,流连馆内,仿佛时光倒流一般,回到曾经繁华热闹的老长沙文昌阁。

陈利霞是这座文化展馆的主要创办人,同时是老街文化故事的挖掘者、传承者和宣传者。在改造之初,这座展馆选址原本不在这里,为了文物古建的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陈利霞说服了任理卿公馆产权人单姐,让展馆寻找到好归宿。“也许热爱文物的人心灵相通吧。”陈利霞整合文物资源、传承历史文化的决心打动了对方,经过一番沟通对方二话不说签订了无偿公益服务性质的合同条约。

六年来,陈利霞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便是修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网罗属于文昌阁的各类历史故事和老旧照片,并分类陈列于历史文化展馆内,供市民、游客前来欣赏,了解文昌阁的历史文化,了解“照得省城北关外,向有文昌古阁”的由来。

用爱敲门、修旧如旧,昼夜不停让老街焕新蝶变

文昌阁89号是不可移动文物点文昌庙,作为长沙四大文庙唯一遗存,它见证了400多年的长沙芳华,但在历史风雨的摧残中也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房,不仅如此,里面还住有10户居民。“以前,文昌庙的屋顶、墙壁都比较破烂,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我们住在里面都十分担心。”居民胡国斌说。

2018年6月,夜里下起暴雨。“不好,文昌庙只怕撑不过这么大的雨,居民们都有生命危险!”陈利霞当时心急如焚,二话不说披着单薄的一次性雨衣带着一帮工作人员出门了,一户户敲门,锲而不舍地劝说,最终成功将文昌庙里的10户居民从岌岌可危的D级危房中转移到临时性过渡宾馆中,安全度过了汛期。在她和居民的呼吁下,开福区人居环境局启动了文昌庙的提质改造工程,并于同年底完工。

“文昌庙是一处不可移动文物,荒废二十几年实在可惜,所以我们想做一个经营性的保护。”陈利霞表示。经过改造,文昌庙的风貌不仅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持,做到整体修旧如旧,还打造了老戏台,定期开展老长沙传统戏剧花鼓戏和弹词表演,将静态的民俗文化通过表演来呈现,还原出昌盛的老长沙文化生活。

扎根老街、讲好故事,开拓创新让文物保护传承

时光回溯到清末民初,人们在文昌阁里完成春夏祭祀;夏日午后,泡上一盏茶,于老戏台下坐好,看艺人轻抚琵琶月琴,听长沙弹词说唱古今……文昌庙、李炳初公馆、十间头巷,这些都是长沙人对文昌阁最深刻的记忆,也是陈利霞现在最为深情的守护。

随着越来越多摄影爱好者和游人来这里寻找回忆,陈利霞决定要做的就是守好历史文化的魂,让文物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于是她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渠道,以党建为引领,用“归来”“新生”“传承”三大板块升华党建品牌,为文化生活融合社区发展开拓出新潮流。

陈利霞依托文脉底蕴打造了“雅风文韵·幸福昌明”党建品牌,根据党员分类管理建立了“长青”“戏窝子”等多类别志愿队伍和非遗艺术团队,带动居民群体做好文物巡防管护,目前参与人数已有500余人。社区成立了文化宣讲队,陈利霞将她整理收集的历史文化故事分发给社区干部看,进行广泛宣传,激发居民归属感。不仅如此,她还注重挖掘人与文物的关系,推出文物守护志愿认领行动,为胡国斌等4人颁发了“文物守护人”身份认证,请他们面对街坊讲述守护家门口文物的故事,影响更多居民一同“传承文脉,守你到老”。文物活化利用要紧跟时代潮流,为此陈利霞还精心制作了文物古迹导游图、精美明信片等周边,邀请市民朋友骑行文物巷打卡低碳生活,同时做好老市井门店的服务工作,使得文昌阁饭店、大众理发店等门店在网络上爆火,吸引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探店打卡。

现在文昌阁的老街成了网红文物巷,每天来街上采风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着61年党龄的游常娥是李炳初公馆的守护人,她说道:“我有时候一天要接待好几拨人,是陈书记让我这个身份更加有意义,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文物的故事。”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电脑系统怎么更新到最新版本(如何将电脑系统更新)